删掉3次侵犯戏,《南京照相馆》导演用“不拍”狠狠打了谁的脸?_张纯如_日军_镜头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6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“没什么原因,就是不想!”

导演申奥删去原剧本中林毓秀被日军侵犯的戏份,这句话让现场瞬间陷入沉默。

而26年前,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书写者张纯如早已给出了答案:“忘记屠杀,就是第二次屠杀。”

当影院的灯光暗下,银幕上血色氤氲,南京城陷落的那个寒冬,照相馆的暗房中红灯闪烁,一张张日军“百人斩”罪证的底片缓缓显现——这便是《南京照相馆》中的最震撼画面,也成为2025年暑期档最锋利的刀。

七天票房破9亿,豆瓣评分8.6,影院中抽泣声不绝于耳。

然而,令人震惊的并非仅仅是票房,导演申奥的一个“离经叛道”的决定才是最大惊喜:删掉女主角林毓秀所有被侵犯的戏份。

01 克制的力量:三次“不拍”,背后的千钧之重

高叶,饰演林毓秀,她至今记得剧本中最初设计的那场“惨绝人寰”的戏——日军拖走她的镜头,甚至为此,动作指导精心设计了撕扯旗袍的细节。

然而,开拍前,申奥直接决定删掉这一幕:“别拍了,观众懂就行。”

展开剩余83%

于是,电影中仅保留了三个无声的休止符:

- 戏台上,日军士兵伸向林毓秀衣领的一刻,镜头迅速切换到翻译官惊恐撞门而入的表情;

- 深夜里,林毓秀踉跄回到照相馆,旗袍散开,口红晕染脸庞,小邮差想扶她,却被她推开;

- 战斗中的混乱,日军官员强行拉她进房撕扯衣物,门在“砰”的一声中关上,随之而来的是王传君饰演的汉奸翻译嘶吼撞门的声音。

没有暴力特写,没有裸露镜头,申奥通过留白将观众拉入那段历史最黑暗的时光。

网友们争论着“到底发生了什么”,一位南京观众的评论被顶上热搜:“我们需要拍出来吗?那些凌乱的发丝和发抖的指尖,比任何镜头更能刺透人心。”

02 张纯如的预言:“不拍”成为对历史最崇高的致敬

申奥的决定,与27年前张纯如的选择不谋而合。

1994年,华裔作家张纯如第一次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时,浑身发抖:“为什么在英文书籍中竟然没有这段历史!”

她深入耶鲁大学档案馆,翻出《拉贝日记》,又飞往南京,采访幸存者,听老人讲述江边漂浮的尸体。

她写作时,也选择了克制。

《南京浩劫》一书中,完全没有过度渲染的暴力细节,而是以冷静的第三方视角列出证据:日军士兵的日记、欧美传教士的见证、幸存者的口述。

她在书中写道:“忘记屠杀,就是第二次屠杀”,并指出:“展示暴行并不是为了贩卖痛苦,而是让黑暗无处可藏。”

申奥的镜头语言,正是这句话的银幕回响。

当林毓秀举起相机拍下战犯伏法的瞬间,镜头扫过她平静的脸——没有复仇的快意,只有穿透历史的悲悯。

03 被网暴的导演与“洗白”的荒诞剧

讽刺的是,当《南京照相馆》凭借克制而获得尊重时,申奥却在社交媒体上遭遇了暴力攻击。

有些人把他的照片PS成遗照,打上“汉奸导演”的红字;更有甚者,伪造所谓的“亲日言论”,攻击影片“煽动仇恨”。

更离奇的是,某些北京大V竟然公然声称:“日本曾援建中国机场,旧账何必再提?”央媒立即亮剑反击:“历史不是交易!”

日本驻沪领事馆也发布“安全警告”,试图将舆论引导向“反日情绪”。

这一切,恰与电影中日军逼迫百姓拍摄“亲善照”的剧情形成了荒诞的对比:87年前,用镜头美化罪恶;87年后,用网暴掩盖真相。

04 底片显影时:我们到底该记住什么?

走出影院时,一个孩子问母亲:“那个阿姨最后为什么笑了?”

母亲指着片尾滚动的大屠杀幸存者名单,轻声说:“因为她替这些人看到了光明。”

张纯如在36岁饮弹自尽之前,在遗书中写道:“一个人的力量”(ThePowerofOne)。

如今,1.2亿观众用票房证明:当申奥删去那段侵犯戏,林毓秀守护着底片,当我们为那句“大好河山寸土不让”热泪盈眶时——

这份力量已经汇聚成星河,穿透了试图篡改黑暗的手。

后记

在南京江东门的纪念馆墙上,张纯如的名字与30万遇难者的名字并列。

而在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豆瓣页面,最高赞短评仅有七个字:“暗房红灯亮,天晓。”

那抹红,既是血色历史,也是洗印灯,更是申奥们用艺术尊严点燃的,永不熄灭的灯。

发布于:山东省